【宋明爽】倫理、品德之別與中西文明的分歧路聊包養心得徑


倫理、品德之別與中西文明的分歧路徑

作者:宋明爽

來源:《山東社會科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初一丁未包養網站

   包養網心得      耶穌2018年5月15日

  

內容撮要:中西品德價值文明存在著很年夜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倫理”與“品德”的差別上。恰是因為這種差別使中西文明沿著分歧的路徑發展到明天。面對全球化時代,中西品德文明應取長補短,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開辟新的航向。

 

關鍵詞:倫理/品德/中西文明差別/未來取向

 

中西文明作為人類整體文明具有其分歧性,但中西文明在其發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形成這些差別的緣由能夠是多方面的台灣包養網,但從最基礎上來說是其元文明的差別,即對意義懂得上的價值差別。筆者認為這種價值差別可用兩個概念來表現,即“倫理”與“品德”的差別。以“倫理”和“品德”作為剖析中西文明差別的東西,能夠有用地厘清中西文明發展的分歧脈絡和框架結構,從而為二十一世紀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中西文明的交通、融會和各自的發展,為樹立一個心態均衡的世界(注:宋明爽.心態均衡與可持續發展[J].北京:中國天然辯證法研討會編輯出書委員會.天然辯證法研討,2000.3),為后世開承平,積累聰明,開辟途徑。

 

一、倫理與品德的差別

 

羅國杰傳授認為:“漢語中,‘倫理’和‘品德’這兩個概念,在必定的詞源意義上也是相通的,並且與英語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詞源涵義暗合。”(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1986)是以,“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倫理’和‘品德’這兩個概念,在必定的詞源涵義上,可以視為同義異詞,指的是社會品德現象。”(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1986)北京年夜學魏英敏、金可溪在對中西關于倫理和品德兩詞的運用剖析后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東方,‘品德’與‘倫理’都是一個意思。是以品德現象又可叫做倫理現象,品德行為又可稱為倫理行為,品德判斷又可以叫做倫理判斷,品德學又可稱為倫理學。”(注: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84)

 

筆者批準上述觀點,可是,作為一種剖析中西文明差異的東西,筆者寧愿將二者區分開來。

 

其實在上述觀點中,作者在確定“倫理”與“品德”的相通之時,也承認二者在某種水平上的差別。羅國杰傳授認為:“倫理”和“品德”又有所分歧,品德較多的是指人們之間實際的品德關系,倫理則較多的是指有關這種關系的事理。(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1986)魏英敏、金可溪兩位傳授則認為:“就東方而論,‘倫理’和‘品德’兩個詞,意義基礎雷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相互通用的,直到黑格爾才明確地把它們加以區別,前者指社會品德,后者指個人性德。”(注: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84)華東師范年夜學楊國榮傳授在其《倫理與義務》一文中也提出:“黑格爾曾包養網評價對品德與倫理作了區分,在他看來,品德重要與‘應當’相聯系,并展開于良知等情勢中;倫理則觸及家庭、市平易近社會、國家等社會結構。”(注:楊國榮.倫理與義務[J].上海:學術月刊社.學術月刊,1996.6)

 

同樣,筆者也批準這種對品德與倫理的區分,特別是黑格爾的區分,體現了他思惟的深入了了和獨到之處,對筆者的思慮與寫作具有直接的啟發意義。本文試想在黑格爾區分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文明的特點,將倫理與品德作進一個步驟的厘定。

 

在此必須指出,儒家倫理是從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出發往表述本身的倫理思惟,并以此往規范人們的行為,這種現實的根源便是家庭,由家庭人倫推而廣之,構成了家與國的難解難分。歷史進進20世紀90年月,盡管遭到多年東方文明,特別是東方品德文明的沖擊包養心得,盡管市場經濟發展在中國已轟轟烈烈,可是復旦年夜學社會學傳授謝遐齡在中國最具影響的社會學雜志《社會學研討》上發表本身的觀點認為:中國社會仍然是倫理社會。(注:謝遐齡包養女人.中國社會是倫理社會[J].北京:社會學研討雜志社.社會學研討,1996.6)

 

勿庸置疑,在中國社會,“倫理”是一個現實的概念,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一個最能體現中國人性德思惟和中國文明焦點價值的概念。中國的品德是倫理,是倫理品德。

 

品德一詞在我國現代的解釋是:“道”,即途徑,引伸為原則、規范、規律、事理的意義。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本體。老子說:“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就是實行某種原則,心中有所得。“德者,得也”。按莊子的懂得,“物得以生為之德”,強調六合萬物的天然天性。

 

在現代中國,這種樹立在內心規則、信心基礎之上的品德懂得,體現了對品德的形而上思慮。可是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思慮掉卻了主導社會的機會。在儒家,雖然其品德思慮具有某種水平的形上性,但其品德從最基礎上來說是從家庭人倫出發的,再加上其品德實踐中重視人倫之“禮”,是以,儒家的品德從本質上說是重視現實社會的倫理品德。

 

與此分歧,在東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為標志的東方文明,要么對人進行類的抽象,以感性作為樹立品德年夜廈的基礎;要么對個體作“超出的衝破”,將天主作為個體永久尋求的品德目標。是以與現代中國以儒家境德為主體的倫感性品德分歧,東方的品德是建構在對人道的抽象和超出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少以家庭為佈景的人倫之理的品德,構成了與中國倫感性品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東方品德的實質和焦點,是東方社會發展至今的原始動力,也是解釋現今東方社會政治、經濟、文明發展主流和種種社會牴觸的最根源性的、最權威的典章。

 

二、中西文明的分歧路徑

 

(一)中西品德價值文明的分歧發源

 

從必定意義上可以說,文明來自人們對現實的思慮和回應。而對現實的分歧思慮,則構成了分歧的文明。文明上的差異,特別是價值文明上的差異,會包養網車馬費構成短期包養人們分歧的行為取向及其行動結構。中西價值文明的差別,最集中地體現在“倫理”與“品德”的差別。很顯然,這種差別來自于分歧的思慮著的“現實”。

 

中國的“倫理”性品德價值,來自于對人類生涯的最基礎的最後級的群體——家庭,及由此構成短期包養的現實社會的思慮。在傳統中國社會里,農業生產是人們重要的經濟活動。由于經濟活動的簡單化,使絕年夜多數蒼生平生基礎生涯在家庭中。由此家庭構成了社會的基礎細胞。人們面對的重要社會活動場所——村,實質上基礎是一個擴年夜了的大師庭。人們日常的重要社會行動是家庭性的行動,人們面對的社會關系重要也是大師庭的關系。是以從家庭出發,以血緣關系為依據的倫感性品德,就包養網車馬費成了人們日常行動的重要價值取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恰是安身于對這種現實的思慮,從而創立了儒家倫理思惟。儒家倫理從其產生一向到長期包養明天可以說已變成了中國價值文明的基因,在意識或潛意識中擺佈著中國人基礎的行動,構成了現實中國社會行動結構的基礎面孔。

 

在東方,生涯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也許生成他們就不屑于家庭的存在,也許生成他們就善于思辯和感性的哲學思慮,在“品德”價值的鑒定中,他們把個體從家庭和現實社會中抽掏出來,進行“原子”性的剖析和類的抽象,從而使個體獨立化、抽象化,感性化,并把感性和獨立性認定為個體的基礎品德價值。基督教企包養網評價圖超出個體的“感性”和“獨立性”,設定一個抽象的全智萬能的完善無缺的天主,作為人們長生永久的價值尋求。也可以說,古希臘和基督教的品德文明,從其產生一向到明天,成了東方價值文明的基因。這兩種基因導演著東方人包養俱樂部的種種社會行動,構成了東方社會人們行動的基礎結構,從而也就構成了與中國人社會行動結構的清楚差別。

 

(二)中西社會行動結構的差別

 

由于價值文明或許品德文明的差別,導致了中國人和東方人的社會行動的差別。這些差別重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家庭性倫理品德的影響,中國人總是把本身放在一個群體(倫理群體)中來對待本身,從而確定本身行動的“差序格式”。盡管按費孝通傳授所說,在這種差序格式中,個體的行為是以自我為中間的,但這只能說明個體行動的出發點。其實這種行動出發點的依據從最基礎上說是倫感性的品德。所以在中國,個體基礎上是消解在群體之中的。群體是個體生涯的目標,而不是手腕。群體的倫理品德號令,或許說群體的宗法倫理號令就是絕對號令。遭到抽象性人格及由此構成的感性和獨立性品德的影響,在東方人們總是把本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為了本身保存和發展的需求而結合起來樹立群體,并參與群體的活動。個體與群體是對立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個體雖然結合于群體,但依據契約個體可不受拘束收支群體。當然為了實現個體的好處,個體在享用群體賦予權利的包養網心得同時,必須對群體負責,實行個體對群體的義務。

 

第二,在以家庭為出發點的差序行動結構中,血緣關系成了行動的重要參照系,由其中國人的社會行動被賦予了濃郁的情感顏色。

 

在社會互動或來往中人們起首考慮的是情感上的親近性,考慮的是對別人的情感上的關心、體諒、和愛護,即要講情面。感情與中國人是難舍難離,成了人生第一需求。中國人最不適應的是,情面關系的淡薄。在來往中人們不僅重視感情,也特別信任感情,只需有了感情關系,再難的工作也會變得好辦多了。中國人拐彎抹角套情感,成了日常來往的貫用方法。生涯中的情感化,使中國社會構成了一個富有情面味的社會,但由此也給社會發展中的公平和效力帶來了無窮的變數。在中國人眼里無論是私家或公眾的工作,在感情眼前都是可以融通或變通的。法令、規則是人制訂的,當然也應具有情面味。在東方,由于古希臘哲學家對人的抽象化,或由于基督教對人的超出,人們在社會行動中要么以感性為指針,要么聽從天主的召喚。在那里家庭關系、血緣關系、情感關系不是人們社會行動的重要的、獨一的包養感情、所有的的思慮。這重要是因為他們在情感與非情感之間劃出了一道明確的界線,並且界線兩邊是不具有替換性的。實質上在東方情感被壓縮到了一個很是狹窄的范圍里,重要表現在家庭生涯中。

 

第三,儒家倫理品德的焦點體現在“仁”上。

 

“仁者,二人也。”“仁者,愛人。”“仁”的基礎含義集包養網評價中在處理大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其實踐就是愛人。可是儒家愛人的倫理是以自我為中間,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依據的。是以儒家的愛人是有差序格式的,是有特別性的。從根源上來看,儒家倫理實屬私德,並且傳統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又進一個步驟強化著這種私德。一向到明天,當人們面臨著公共生涯領域的問題總傾向于用私德往處理。在東方人是抽象的,個人與個人之間是完整獨立,是規則、軌制和法令將他們聯結為一個公共的團體。團體對團體是公眾,個體對個體也是公眾。人們有著很是強烈的公眾意識和公共意識。電話亭是公共的,電話亭里的電話號碼薄當然也是公共的;公園是公共的,公園里的設施同樣也是公共的。公共與個人有著嚴格的界線。公務要公辦,當然私事要私辦。個人不克不及假公濟私,也不克不及損公肥私,更不克不及將公共物品據為己有。

 

第四,傳統的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動作方法,社會的流動性比較低。由此絕年夜多數人平生都是生涯在家庭和村里。在這樣的社會里面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及由此構成的倫理品德就成了維系社會穩定和持續的重要紐帶或把持方法。很顯然倫理品德要發揮其把持感化,重要靠社會輿論和良知的自覺,而良知的自覺當然離不開自我的檢查。

 

古希臘的城邦社會生涯和面向地中海的商品貿易,煉就了古希臘人感性和獨立的人格與精力,繼而凝結為古希臘人的品德哲學思包養ptt慮。作為有感性的獨立個體,要參與城邦生涯,顯然需求契約和律法的規范。這樣法令就成了維持和延續社會的重要把持方法。到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法的樹立,就基礎上構成了東方社會的法令傳統。

 

與孔子和孟子對人道本善的樂觀見解分歧,古希臘愚人對人道似乎覺得更為短期包養悲觀。(注:墨子刻.烏托邦主義與孔子思惟精力價值[J].上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華東師范年夜學學報(哲社版),2002.2)因為作為一個抽象的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當他參與城邦生涯的時候,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別人性惡的一面,以期有所防備。基督教則以“原罪”說,對人道作了惡的宣判。奧天時現代心思學家弗洛伊德以其有名的精力剖析理論,提出了人的潛意識、天性,特別是性天性在人的行動中的安排感化。弗氏從心思學角度認證了人道本惡。人道本惡的鑒定不僅為天主的存在及其對人的救渡供給了來由,其重要之處在于推動東方社會走向了法治社會。

 

第五,以家庭為出發點的儒家倫理,天然而然特別強調家庭的和氣。推而廣之在社會生涯中倡導“合和”精力。劉明武在《中華文明研討》1999年秋之卷上發表文章認為:合和是中華精力之元。合和體現在合于天然,和于人。合和文明應用到人際來往中,應該是“以和為貴”;應用到商業來往上應該“和氣生財”;應用到夫妻關系上則是“老婆好合,如鼓瑟琴”;應用抵家庭關系上應當是怙恃共為一家之長;應用到高低關系上,則應做到包養俱樂部君仁臣敬。和合的價值最焦點地體現在仁愛之心上,按胡楚生的觀點具體又體現在忠恕、孝悌、信義和禮讓之中。(注:胡楚生.弘揚儒包養ptt家倫理思惟的精蘊[J].北京:北京語言文明年夜學出書社,中國文明研討,2000.1)應當特別強調的是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合和文明尤其重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在東方,一方面由于對人的感性和獨立性的品德設定,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可以說恰是由于這種對立,促使東方在競爭中不斷發展。也可以說恰是包養網VIP由于這種對立,導致東方在競爭中牴觸與沖突接連不斷。另一方面,由于對人的獨立性,特別是感性的品德設定,又構成了人與天然界的對立。為了保存,人對天然界進行無情的掠奪。為了戰勝天然,人們開動腦筋往勘察天然,開掘天然。微電子技術和生物克隆技術的發明,使人對天然界的認識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田地。在此應當承認,恰是出于戰勝天然的需求,東方發現出了關于天然界的分門別類的科學。

 

三、未來中西品德價值取向

 

品德價值是整個文明的焦點,它從最基礎上決定著人們行動的基礎標的目的。如前所述,恰是由于品德價值上的差別包養價格ptt,即“倫理”與“品德”的差別,才構成了中西社會人們社會行動的分歧結構,因此也就有了中西社會的分歧發展。

sd包養

 

在中國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倫理品德,把人放到以家庭為佈景的現實社會中往量度,從而使其品德樹立在堅實的社會基礎之上,使品德真正成為具有社會性人的品德。由于儒家倫理品德的家庭佈包養金額景性,這種品德一開始便被賦予了濃郁的家庭般的感情性。很顯然儒家倫理品德是一種進世的品德,是一種有血有肉的品德,體現了人間的溫熱與關愛。恰是基于這種品德濃郁的情感性,因此它構成了廣泛的平易近眾同質心思。應當承認儒家倫理品德之所以能長時期主導中國社會包養意思的品德文明,是與其倫理品德的現包養網單次實社會性和感情性取向密不成分的。可是感情是具有特別性的,再加上儒家長期包養倫理對其強化和確定,所以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始終存在著同等與特別兩種張力的搏擊,同等的觀念始終難以深刻民氣,或許心思上接收了同等的觀念,但執行起來又年夜打扣頭。所以american儒學專家杜維明師長教師在剖析儒家倫理品德弊病時指出:儒家傳統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沒有把中國帶到東方的,以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為主導思惟的社會,也沒有給中國帶來科技岑嶺、平易近主軌制以及個性束縛所喚起的燦爛文明。(注:杜維明.一陽來復[M].上海:上海文藝出書社,1997)在東方,獨立性和感性是品德價值的焦點內容。由于這種獨立性和感性是樹立在對人的原子性的思慮和類的抽象的基礎之上的,再加上基督教對人的超出,所以東方的品德是一種抽象的品德,缺少現實的社會基礎和感情性。與儒家倫理品德來自社會并反而觀照社會分歧,東方品德來自個體,并以從個體中抽象出來的品德往樹立社會。由此東方社會必定是一個重情勢的社會,按帕森斯的觀點,必定是一個廣泛主義的社會,因此也必定建成一個平易近主與法制的社會。由于強調個體的獨立性,也必定使個性得以張揚,從而呼喚出個性的具年夜創造潛力。

 

但是,由于對個體獨立性的過份強調,再加以自近代以來東方對資本主義競爭的倍加推重,使東方的個體獨立性走上了極端個人主義的窮途惱,南京年夜學張風陽傳授提出:“東方個性張揚(個人主義的張揚)到無以復加的田地,就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并非夸張的疑慮:就象無度開發天然會破壞生態均衡一樣,對個人欲看邊疆的無度開發會不會形成一種品德生態危機呢?”(注:張風陽包養妹.品德邊界的消蝕[J]南包養意思京:南京年夜學學報編輯部.南京年夜學學報(包養條件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實質上東方社會的品德危機,并非個人不遵從品德,而是其品德本身的危機,即個人主義的危機。這種危機來自其品德的焦點思惟,即對人道的抽象性懂得。東方樹立在抽象人道基礎上的品德,與人的生涯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存在著最基礎性的牴觸。當今經濟全球化又請求人的思惟觀念的全球化,請求普世倫理品德的樹立,但東方個體獨立性及其導致的個人主義遠遠落后于現實,是以也就形成了當今東方甚至全球的文明沖突與分離的牴觸。

 

總括以上,儒家倫理品德雖然沒有有用地促進技物文明的發展,但卻有利于社會的和氣;東方品德雖然推動了技物文明的發展,但卻使人和社會處在決裂的逆境,著眼于全球性社會的到來和人類的持續性,我們的地球既需求發展,又需求和氣。是以,依照文明發展的規律性,未來中西品德文明的取向應當是,中西各自汲取對方品德文明的優秀之處,盡力戰勝本身品德中晦氣于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弊病,走中西品德文明融會的途徑。

 

中西分歧的品德價值取向指引著中西文明沿著分歧的航線走過了漫長的途徑,在經歷了血雨腥風和心思冷戰的磨難以后,人類需求在和氣中持續發展。對此我們信任中西品德文明將有機融會,為這種發展開辟新的航程。

 

責任編輯:柳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