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經權與文實 ——論董仲查包養網站舒與何休對《年齡》“宋人及楚人平”的分歧詮釋

requestId:680d90200e4440.82889657.

經權與文實——論董仲舒與何休對《年齡》“宋人及楚人平”的分歧詮釋

作者:李彬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天府新論》2020年第2期

 

摘要:董仲舒與何休雖然都是兩漢公羊學年夜師,但其思惟之間的差異仍很明顯。在對《年齡》“宋人及楚人平”的分歧詮釋中,可以看出二者思惟之間的差異:何休從“例”出發,極力辨析其非“實與文不與”,不與年夜夫專平。董子則從“義”出發,站在仁以行權的角度,褒揚年夜夫專平的行為。董何之間的這一差異,一方面是由于其所處時代分歧,何休面對日趨決裂的時代局勢以及古文經學的挑戰,更重視強調“尊王”年夜義,而漢初的董子雖然也有“年夜一統”的焦慮,但氣魄顯然更年夜。另一方面,也更主要的是二者對公羊學的定位分歧,董子是借《公羊》以闡發其儒學思惟,何休則努力于將公羊學建構為一門發揮改制、新王年夜義的政管理論學說。公羊學的“很是異議可怪之論”導致了其千年沉靜,但在晚清年夜變局中又從頭被發現和重視,何休功莫年夜焉。

 

關鍵詞:年齡公羊傳;經權;實與文不與;董仲舒;何休。

 

作者簡介:李彬,山東臨朐人,復旦年夜學哲學博士,現為鄭州年夜學哲學學院講師、洛學研討中間研討員。重要研討標的目的為宋明理學。

 

一、引言

 

《年齡》是先秦時期最主要的儒家經典之一,也是“五經”中最飽受爭議的一部。《年齡》的作者雖然有爭議,但學界普通承認《年齡》與孔子之間具有親密的關系。現存《年齡》有三傳:《公羊》、《谷梁》、《左氏》,普通認為《公》、《谷》為今文學,《左氏》為古文學。《公羊傳》漢初有董仲舒、胡毋生之傳,之后董子之學立于學官,有嚴、顏二家。東漢時,何休作《公羊解詁》,成為公羊學的集年夜成之作。

 

由于其思惟來源與師法傳承的復雜性,是以,在對《年齡》之事與義的記載、解讀上,三傳之間具有較年夜差異。即便在公羊學內部,董、何之間亦有諸多異同。何休面對古文經學尤其是《左氏》的挑戰,“略依胡毋生《條例》”作《解詁》,但在具體內容上,何休《解詁》與董子《年齡繁露》有不少觀點附包養網 花園近的處所,[1]但差異顯然更多。

 

好比我們可以通過考核董、何對《年齡》宣十五年“夏,蒲月,宋人及楚人平”這條經文的分歧詮釋,一窺二者思惟上的異同。之所以選擇這一條經文,一方面,《公羊傳》對此條經文,傳文敘事之詳瞻包養網甚至超過了《左傳》,另一方面,董、何也都極為重視對這條經文的注釋,董子從經權的角度,何休從文實貶的角度,皆做出了主要的詮釋。反觀學界對《公羊》經權問題的討論,一方面并未留意到董、何異同,另一方面,也沒有將經權問題與文實問題結合起來討論。

 

本文認為,董、何之間的差異不克不及簡單的歸因于家法或師法分歧,而是出于更深入的義理上的緣由。[2]簡言之,董子從重“義”的角度出發,延續《公羊傳》重視經權義的理路,推進了對經權問題的思慮和運用,但對“文實貶”例則未置一詞。何休則出于重“例”的考慮,對“文實貶”例的適用范圍進行了精細和嚴格的劃分和限制,但并沒有將之納進經權問題中來處理。

 

二、對“宋人及楚人平”的詮釋

 

接下來我們起首考核董、何對《年齡公羊傳》宣十五年“夏,蒲月,宋人及楚人平”的分歧詮釋,由于《傳》文比較主要,茲全文援用如下:

 

經文:夏,蒲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文:外平不書,此何故書?年夜其平乎己。何年夜其平乎已?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往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闚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正人見人之厄則矜之,君子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正人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往而歸爾。”揖而往之,反于莊王。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成。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往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往之。故正人年夜其平乎己也。此皆年夜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鄙人也。[3]

 

 《公羊傳》一貫被認為“重義不重事”,而此段記事則詳細生動,惹人進勝,與以敘事見長的《左傳》比擬都不遑多讓。董子曾引孔子之言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成不察也,此中必有美者焉。”[4]而此段敘事這般詳細、繁復,此中亦必有深意存焉。

 

依照《公羊傳》的問答邏輯,《年齡》對此事務的記載有兩個值得提問的疑難,一是“外平不書,此何故書?”即依照《年齡》書法的常例,魯國不曾參與的講和事務是不記錄的。此處“宋人及楚人平”被記下來乃是變例,必有深意,故起問難之,而應之曰:“年夜其平乎己”。問者此時進一個步驟追問“何年夜其平乎己”,何休《解詁》注“己”為“二年夜夫”。為什么“平乎己”要鼎力宣揚呢?依照《年齡》隱惡揚善的精力,此中必定有善存焉。為清楚釋為何要“年夜其平乎己”,《公羊傳》的作者不厭其詳的講述了楚年夜夫司馬子反與宋年夜夫華元暗裡講和的工作。可見,此條經文乃孔子特地將此事筆之于《年齡》中以美之:“正人年夜其平乎己”,即美二年夜夫能以一己之力、達成正人協議,終結一場“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人間慘劇。

 

既然達成和約的是“二年夜夫”,問者的第二個疑問就來了:“此皆年夜夫,其稱人何?”應之曰:“貶”。即根據《年齡》書法義例,此處是“年夜夫貶稱人”。問者迷惑不減反增,進一個步驟追問到“曷為貶”,即為什么還要“貶”呢,何休注曰:“據年夜其平”,即根據上文正人褒揚二年夜夫的行為,此處似乎不應再貶斥。答者進一個步驟解釋,之所以仍要貶乃因“平者鄙人也”,即達成戰爭協議的乃是年夜夫而非君。根據《年齡》年夜義,“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年夜夫”,[5]所以此處應該亦有“不與年夜夫專平”之義。是以,后世公羊家都據此,將“宋人與楚人平”此條界定為“貶例”中的“年夜夫不專平”例。[6]

 

這種觀點應該重要受何休的影響。何休認為《傳》白話“平者鄙人也”,乃是“譏”二年夜夫“在君側,不先以廉價反報歸美于君,而鬧事專平”,故《經》文“貶稱人”。[7]何休的這一見解,恰好與董子《竹林篇》中所面對的“難者”的質疑是分歧的:

 

1、司馬子反為其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所請,與宋平。是內專政而外擅名也。專政則君輕,擅名則不臣,而《年齡》年夜之,奚由哉?

 

2、難者曰:《年齡》之法,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年夜夫。子反為楚臣而恤宋平易近,是憂諸侯也;不復其君而與敵平,是政在年夜夫也。……平在年夜夫,亦奪君尊,而《年齡》年夜之,此所間也。故奸臣不顯諫,欲其由君出也。……今子反往君近而不復,莊王可見而不告,皆以其解二國之難為不得已也。奈其奪君名美何?[8]

 

可見,“難者”兩次的質疑其實表達的是同樣的擔憂,即作為年夜夫的子反的行為實際上是“內專政而外擅名”,其后果則能夠導致“奪君尊”包養而“君輕”。這“內專政”的行為與“卿不憂包養諸侯,政不在年夜夫”的“《年齡》之法”相悖,而“內擅名”或“奪君名美”的行為與凡事須歸美于君的“《年齡》之義”、“為人臣之法”相悖,換句話說,子反的行為在雙重意義上是違禮或反經的。

 

但董、何雖然同樣意識到了年夜夫“鬧事專平”的情況,評價卻分歧。《竹林篇》中董子的對手“難者”意識到了這此中的牴觸之處,一方面,兩位年夜夫的“專平”行為是違背《年齡》之“義”的,便是違禮反經的,但另一方面,《年齡》卻褒揚了年夜夫的行為:“《年齡》年夜之”。

 

何休一方面也承認《年齡》是褒揚“平”這件工作的,畢竟《公羊傳》明言:“正人年夜其平乎己”,何休隨文注曰:“己,二年夜夫”,“年夜其有仁恩”。何休“年夜其有仁恩”之說,與董子“推恩者遠之而年夜,為仁者天然而美”[9]的說法顯然是有分歧性的,由此也能窺探何休與董子思惟之同。但同中有異。一方面,何休的重點在作為結果的“恩”上,但董子顯然更重視的是作為動機的“仁”。另一方面,與董子分歧,何休并沒有強調《年齡》對這統一件工作既褒又貶之間的牴觸和張力。能夠受限于注經體的體例,何休也并未著重強調這一“仁恩”之“年夜”,而只是隨文輕描淡寫的點出這一句。相反,他加倍在意的是《傳》文中的“貶”義:包養網心得“此皆年夜夫也,其稱人何?貶。”。

 

是以,他不滿足于隨文解釋為何“平者鄙人”便是“貶”,而是進一個步驟“比類”引申開來:“等不勿貶,不言遂者,在君側無遂道也。以主坐在君側遂為罪也,知經不以文實貶也。凡為文實貶者,皆以取專事為罪。”[10]

 

也便是說,何休通過對“例”的辨析,一方面強調此處乃“遂”,即“專事”例,另一方面,辨明此處非“實與文不與”的“文實貶”例。

 

為了強調是“鬧事專平”,故須是“遂事”,可是“遂事”的話當書“遂”,此處為何不書?通過與令郎結“出境乃得專之”之例比擬,何休得出“在君側無遂道”之義,故“不言遂”。因無此道,故知“君側遂為罪”,進而得出“經不以文實貶”,即何休認為《年齡》年夜義對“君側專事”的行為是貶斥譴責的。[11]

 

三、“文實貶”例與“尊王”義

 

從上文的剖析中可以看出,何休極力防止任何故“文實貶”來懂得“宋人及楚人平”的能夠性,為此不吝花費大批筆墨,重複解說。這其實恰好說明了,即便在何休看來,“宋人及楚人平”這一事例也極易被當作“文實貶”例。因為不論是對諸侯還是年夜夫的“實與而文不與”,皆是因其鄙人位,鬧事專行而取罪被貶。依照徐彥:“為文實貶者,皆以時無王霸,諸侯專事,雖違古典,于時為宜,是以《年齡》文雖貶惡,其實與之。”[12]即僖元年與僖十四包養網年《傳》文所云:“上無皇帝,下無方伯,全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13]可見,在“上無皇帝,下無方伯”這樣一個“時無霸主,諸侯專事”的時代情勢下,諸侯、年夜夫的“專事”行為,當然取罪于“承平世”的皇帝、方伯,但在當時,卻是“于時為宜”的,故《年齡》“文雖貶惡,其實與之”,其實是贊許諸侯、年夜夫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專事行權,生死繼絕。

 

是以,從“專事”的角度,實際上是可以把文實貶例與行權例結合起來的。[14]好比祭仲行權,便是“專廢置君”(“出忽而立突”)的行為,《公羊傳》卻以其“知權”而“賢”之。[15]

 

但顯然,何休重複申說此處非“文實貶”,恰好不盼望給予此處“鬧事專平”的二年夜夫“實與”的殊榮。個中緣由,能夠只要到了清代公羊學年夜師孔廣森那里才被道出:

 

平例舉國,獨此稱人,故知見貶義。不發文實傳者,在君側無專道,實亦不與也。雖年夜其平,猶不與,所以醇事君之義,杜要上之漸。[16]

 

“醇事君之義,杜要上之漸”,可謂一言寫盡邵公之肺肝。東漢末年,豪強田主勢力不斷增強,內有外戚、太監專權,外有處所割據勢力逐漸構成,王權旁落、皇帝不尊,法則紛歧,政治上年夜一統的局勢處于不斷崩潰之中。面對這樣的社會政治形勢,力圖振興公羊學的何休天然會加倍重視并且重點闡釋公羊學的“年夜一統”、“君尊臣卑”、“強干弱枝”等“尊王”思惟。是以,在《解詁》中,何休通過對《年齡》書法義例的歸納總結,將本身的政治哲學理念通過詮釋經典的方法表達出來。著重強調“尊行于卑,下行于下”、“王者至尊”、“君臣之義正,則全國定矣”等“尊王”觀點。而為了能夠達到“一法式,尊皇帝”或“一全國之心于周室”的“尊王”目標,則需求通過“抑臣道”、“屈強臣”、“弱臣勢”的具體方法,以嚴君臣尊卑之義。何休甚至提出“君雖不君,臣不成以不臣”這樣與先秦儒家有悖的君臣倫理思惟,可見其對當時政治上君權旁落、決裂局勢的擔憂。[17]

 

同時,從西漢以來就立于學官且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公羊學,由于公羊學博士們的理論建構才能缺乏,導致公羊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解釋力降落,遭到了來自古文學者的各種挑戰,如左氏學者賈逵逢迎人主,批評《公羊》舉高《左氏》:

 

臣謹擲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義,父子之紀綱。其馀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年夜體。至如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其相殊絕,固以甚遠,而冤抑積久,莫肯清楚。

 

又曰:“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干弱枝,勸善戒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18]

 

此即何休《公羊解詁序》所謂的“賈逵緣隙奮筆,以為《公羊》可奪,《左氏》可興”的情況。何休顯然遭到影響和安慰,加倍有興趣識的凸起和強調公羊學強調“年夜一統”、“崇君卑臣”、“強干弱枝”的“尊王”傾向,而弱化“權”的“權變”、“專權”之義。是以,何休在《解詁》之中,慎言“權”、“變”,一方面是為了回應《左氏》學者對《公羊》的批評,另一方面則是有興趣識的要杜絕亂臣賊子借“行權”之名,行變亂之實。

 

何休強調“宋人及楚人平”非“文實貶”,以及他對文實貶和行權的獨特懂得息爭釋,都要在這一思惟佈景下來懂得。是以,也可以懂得,為什么何休在對《公羊傳》的注釋中,要盡力防止將文實貶與行權結合的能夠性。[19]

 

由此可見,何休在作《解詁》的時候,顯然遭到時代問題的影響,并且對來自古文學的攻擊有針對性的回應。何休《解詁》之作,起首回到漢初公羊先師,尤其是胡毋生那里,而不以立于學官的嚴、顏二氏之學為依歸。其次,體例上以更嚴格的依文解義為準,嚴格遵照家法,以《公羊》解《公羊》,盡量不摻進《谷梁》、《左氏》二家之說。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依胡毋生《條例》”,闡發《年齡》之書法義例,使之成包養網心得為一個較為嚴格的義例系統,以避免各種“守文持論、敗績掉據”的情況出現。可見,分歧于漢初董子上承孔孟,能夠以通經致用的包養網方法闡發年齡年夜義。到了東漢時期,何休則重要從維護公羊學的權威著眼,以章句注疏為詮釋情勢,將創造性的年夜包養網比較義思惟收納于注釋之中,以構建和完美公羊學為一專包養網門之學。

 

具體到對“宋人及楚人平”的詮釋中,何休即通過將此事與“文實貶”例劃清界線,防止了像董子那樣用“知權”來褒揚二年夜夫,尤其是司馬子反的能夠性,達到了“醇事君之義,杜要上之漸”的理論目標。

 

四、仁智與經權

 

與何休為了發揮“尊王”之義,而慎言“權”分歧,《公羊傳》實際上極為重視對經權問題的討論,董仲舒在《年齡繁露·竹林篇》中繼續和推進了《公羊傳》對經權、常變問題的討論。 

 

董子在《年齡繁露·竹林篇》中,將司馬子反與祭仲、逄丑父的事例放在一處進行了討論,其實是在一個經權或常變視域中來類比討論三者的行為,但三者的側重點又各有分歧。《公羊傳》許祭仲“知權”,無疑是“權”與作為明智德性的“知”的包養網發用聯系在一路。司馬子反之行權則是作為倫理德性的“仁”的發用聯系在一路。而逄丑父雖身故而“措其君于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故“《年齡》以為不知權而簡之”。董子重仁,且重義,故其有“義利之辨”:“天之為人道包養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茍為生,茍為利罷了。”[20]包養網

 

可見,通過區分“權”之發用基于“智”還是“仁”,實際上可以區分出兩種意義上的“權”。在祭仲那里,“知權”顯然指向“智”。[21]而在董子眼中,司馬子反的事例中,“行權”則是出于其不成遏制的惻隱之仁心的發用。在儒家思惟中,仁在德性等級和序列上普通是高于智的。[22]但仁、智又往往是并列的。[23]而在經權問題中,智也往往被當作是重要的德性。畢竟“權”的本義是作為名詞的“秤錘”,其引申為動詞“權量輕重”,需求計較短長得掉。但無論若何,“權”仍須以“義”或“中”為權衡的標準,畢竟秤錘需求在一桿有星之稱上才幹稱量均平得掉。

 

那么,仁或許“惻隱之心”是權衡的標準嗎?為何能夠與經權問題聯系到一路?

 

司馬子反在“聞人相食”的情況下,惻隱之仁心發動,與不成“內專政而外擅名”的君臣倫理請求相沖突,而子反選擇了跟隨本身內心的品德知己的呼喚,堅持和堅持本身惻隱仁心之發包養網排名動,最終勸阻莊王退軍。這種違禮而專權的行為,獲得了正人的褒揚“年夜其平乎己”。根據孟子的說法,“怵惕惻隱之心”之發動乃“仁之端”,只要能夠將此“不忍之心”推擴出往:“舉斯心加諸彼”,而不僅僅逗留于仁心靈光之一閃,才算能夠“行仁”或“推恩”。[24]比擬之下,莊王聞子反言宋國“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情況,也未嘗無怵惕惻隱之心,[25]只不過莊王惻隱之心顯然沒有勝過其功利計度之心,包養故即便面對這種人間慘劇,他依然堅持要攻擊下宋國:“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26]

 

是以,比擬祭仲之因“知權”而被贊揚,司馬子反所行與祭仲以知而行權分歧,乃是仁心發動之天然行為,即“為仁者天然而美”,非為擅名而行權。[27]

 

是以,假如從“文實”貶的角度,“平者鄙人也”當然需求貶,但與其說貶的是兩位年夜夫,不如說貶的是楚莊王。“年夜其平乎己”,乃年夜“二年夜夫”;“平者鄙人”乃貶楚王,兩見其義,不亦宜乎? 

 

在《年齡》書法中,“平”的意思是講和,達成停戰戰爭協議,但此“平”并無盟誓的約束,實際上,根據《公羊傳》的記載,司馬子反并未與華元達成口頭協議,也沒向華元許諾什么,而只是將本方亦只要七日之糧的絕密軍情流露給了對方,勉勵對方要堅持住。[28]

 

根據《公羊傳》以“古者不盟,結言而退”贊許“胥命”為“近正”的觀點,[29]司馬子反與華元之“平”既沒有口頭上的約誓,也沒有歃血的行為,而完整出于內心的默認,故《公羊傳》言“平乎己”,“平乎己”之“己”不僅若何休所言只是簡單的指達成和約的乃是“二年夜夫”,更主要的是強調這一“平”的包養網行為乃出于一己之判斷與內心之肯認,即董子所更深入的體察的“獨修之意”。[30]即能夠獨立的、僅憑本身之仁心做出品德判斷與抉擇,而不往計較一己之名譽、好處之得掉的行為,才值得《年齡》這般的褒揚,這才是《公羊包養網價格傳》“年夜其平乎己”的精華地點。[31]

 

五、董何異同

 

董子對經權或謂常變問題的討論,分歧于何休的處所,除了不像后者那樣重視對“義例”的剖析之外,更主要的是,董子更強調對行權主體的品德動機和感情進行品德心思學的剖析。

 

董仲舒在包養對“宋人及楚人平”的剖析中,其論證思緒很接近孟子,以“仁”為焦點,從保存論經驗的角度抉發一個事務的倫理內涵。尤其是在對司馬子反“聞人相食”而“年夜驚而哀”、“心駭目動”的心思發動機制的剖析描寫上,與孟子對“孺子進井”而“怵惕惻隱”之心發動的描寫異曲同工。董子這般傑出的繼承了孟子對心思機制的現象學描寫,皆因其對先秦儒家的仁學領會甚深,超脫出了“公羊學”甚至“年齡學”這種專門之學或學派領域的限制。是以,這種詮釋路徑完整依循著先秦孔孟之家法。[32]

 

比擬董子對天人之際的關注,何休一方面也沒有忽視天人之學,另一方面,加倍重視對政道與治道的思慮。[33]是以,他從《公羊》學“尊王”立場出發,唯恐《年齡》有許人臣行權專斷之義,故其通過對書法義例的辨析,重點凸起了《傳》文中“貶”兩年夜夫之義。

 

但嚴格來說,與經分歧,權不是一種政治或品德行為規范或請求,而是一種事后追認的價值評判。合適經或禮制的行為,被評價為“守經”,而反經或謂違背某些現行禮制,但能夠符合更最基礎的道義原則的行為被贊譽為“行權”,即“權者反于經,然后有善者也”或“反經合道為權”。[34]所以“實與而文不與”實際上就是對某種行為以經-權為標準所作的評價,“文不與”其“反經”,但“實與”其“合道”或以“善”為旨歸。[35]《公羊傳》以“行權”評價這樣一種行為,以“知權”而褒揚(“賢之”)能實踐這樣一種行為的主體。[36]最基礎上,“權”之與否是以其長短符合道義原則來決定的。

 

何休對經權與文實貶例的警戒,實際上出于他對公羊學流進權謀術數、被亂臣賊子應用的某種擔心。當時的經學往往被作泛政治化的解讀,淪落成為統治階層服務的意識形態話語。不論是王莽還是光武帝,都應用經學為本身的統治符合法規性做出辯護。何休對“例”的強調,因其專門化傾向,某種水平上防止學術被政治輕易應用。

 

是以,不以“文實貶”例稱許二年夜夫,乃合適并且服務于他“尊王”的思惟立場。為此,他通過對“例”的詮釋,將一件本來是褒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